如意菩薩相  先解釋觀世音聖號,其義有二:一約因中自利之修行工夫,二約果上利他的度生大用。 

一、因中自利:這是依楞嚴經菩薩自陳圓通文解釋,就觀音立名的理由而言。是說這位菩薩在因地修行的時候,用般若妙觀智,由耳根一門深入,背塵合覺,思維修習,而入三摩地(正定),故能聞聲不循聲,謂聞世間一切音聲,不起妄識分別,能夠反聞自性,不被聲境所轉,得到耳門圓通,所以稱他為觀世音。

若詳細來說,凡夫依識成妄,由耳根對聲境而起耳識,循聲流轉,因而生起貪瞋之惑,這叫做妄聞

菩薩稱性起智,從耳根聞性聞一切音聲,不起妄識分別所聞之聲,但起觀照能聞之性,此即「反聞自性」,於是不起貪瞋之惑,這叫做真聞

楞嚴經六云:「我從耳門圓照三昧……得三摩提……由我觀聽十方圓明,故觀音名遍十方界」。以上知菩薩觀聽圓明,得大自在,能夠觀空不著空,觀有不住有,根塵俱消,空有無礙,那又何嘗不可稱為觀自在的呢?楞嚴經所謂:「由我聞思,脫出六塵,如聲度垣,不能為礙」,這可為表顯自在的明文。

二、果上利他:這是依法華經解釋的。謂菩薩以大悲故,凡世間一切眾生,遇有災難之時,能夠一心稱念菩薩聖號,菩薩智照無遺,一觀便知,即時起大悲心,尋聲赴感,無求不應,無苦不拔,所以稱為觀世音菩薩。法華普門品云:「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,受諸苦惱,聞是觀世音菩薩,一心稱名,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,皆得解脫」。

是以觀察眾生苦惱,隨機往救,悉皆度脫其苦難,使之獲到解脫安樂(自在),這又何嘗不可以觀自在稱之。

以上是講菩薩建立名號的所以,然後再來詳細說明「觀」、「世音」和「自在」的意思。

「觀」,觀讀去聲,是了達的意思,不可作觀看解釋。即是觀照,即能觀之智。「自在」是解脫無礙之義。

這裡有要注意的就是:「觀」為能觀之智,「世音」是所觀之境,能觀之智無論約因中約果上都是一樣的,那所觀之境就不同了。因中修行的所觀之境是指能聞聲音之聞性,果上利他的所觀之境,是指世間一切苦惱眾生稱念菩薩求救之聲音,這是不可不知的。

要知道菩薩是上求佛道,下化眾生,當然要有自他兼利才不違背菩薩的宗旨。那末從自利方面觀之,同時必不忘利他工作;從利他方面觀之,同時亦必不遺自利功德;能夠這樣才配稱為菩薩。所謂菩薩修自利功德,正為著要做利他事業;做利他事業,亦正為著莊嚴自利功德。據此則上面約楞嚴經明菩薩修行自利,同時亦必具有利他功德在焉。故楞嚴經云:「由我不自觀音,以觀觀者,令彼十方苦惱眾生,觀其音聲,即得解脫……救護眾生,得大自在」。這便是顯示利他的一種明文。至於約法華經明菩薩利他大用,同時亦必具有自利功德在焉。因為菩薩志在求成無上佛道,無疑地要以嚴土度生為目標,不度眾生,根本就沒有成佛的希望。此則菩薩之利他,也就是自利。所謂因該果海,果徹因源,即此意也。 

其次觀自在這個聖號,特別是根據心經,依菩薩修證工夫而建立的。因菩薩行深般若,能以甚深勝慧,照見五蘊身心空寂,度脫一切苦厄,得大解脫,自在二字由此得名。觀自在菩薩的自在妙用,純然由於照見蘊空所得來的。何以故?以其能了達五蘊虛妄不實,所以不生執著,不被所轉,因而獲到解脫自在,故本經以觀自在菩薩稱之。

怎樣一般都稱此位菩薩為觀世音,而不稱觀自在呢?良以這位菩薩與閻浮眾生特別有緣。隨類現身,尋聲救苦,這是他歷劫度生的悲願,因此觀音聖號來得格外普遍,同時也可說是這位菩薩的悲心救苦,利生事業之深入人心的一種表徵。以菩薩有大智故,於一切事理悉皆通達無礙,即為自在;有大悲故,能夠隨類現身,尋聲救苦,故是觀音。

節錄自斌宗大師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要釋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觀世音菩薩 觀自在菩薩
    全站熱搜

    阿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