藉事顯理的觀想

要如何修自己無盡秘密莊嚴自性淨土呢?必須依三密而入。三密首重意密,意密就是觀想,所以要先懂得什麼是觀想。本覺心蓮就是自性八葉心蓮。此時蓮花合掌結手印,代表我們內心有一朵白色八葉蓮花;中指稍微打開表智用─智慧的啟用,由智慧的啟用來開敷我們的本覺心蓮。白色代表純潔、清淨,蓮花給我們脫俗、自在的感覺。再說這八為四智四行。
四智為四方佛:阿佛、寶生佛、無量壽佛、不空成就佛, 
四行菩薩為普賢菩薩、文殊菩薩、觀世音菩薩、彌勒菩薩, 
此就金剛界而言,所以雖名為八葉,一一葉又具八葉,無量無邊,名為千葉蓮台。 八葉又代表八識,轉八識而成就第九識─法界體性智。

1.此時觀想心中有白色八葉蓮花,慢慢的從蓮葉中發出白色光芒,乃諸佛菩薩以放光說法,照破無明表。這個過程就是智用,它的本體就是自性八葉蓮花。

2.當我們身心漸漸融入在蓮花裏,最後身心不見了,只剩下蓮花在發光,身心安住於此;當下,智慧自然會慢慢開顯出來。

3.當然最後連蓮花在發光的覺受都要滅除,人法兩忘,才能契入真如,到達解脫地。

現在來探討一個問題,上師常會教弟子把蓮花安住在心中,請問心的位置在那裏?這個位置並不是指心窩的地方,而是在我們心靈深處,內心最清淨、最安穩的地方,而這個地方又在那裏呢? 對初學者談這個問題是深了點,,

密教的修行方式是身心一體,用身體的反應來促進心理的覺受,以心的覺受來促進生理的反應,二者互相配合,互為因果。為了讓初學者有安置之處,故方便教導,將蓮花安住在心中,這裏大致是心輪的位置。但觀想的時候,雖然把心安置在該處,但是卻不要執著蓮花在身體裏面,要把身見去除,無內外的分別,當下就是心靈深處,就是最安穩、最清淨的地方了 。所以每一個人在剛始起修時,或許需要一點點的安置之處,然後再慢慢的把這個安置之處捨掉,才能真正契入般若空性。

此時的觀蓮花與前面的觀蓮花二者截然不同,真正的修行,契入的感覺是由內開展出來,完全不假思索,不假分別,很自然的從內心湧現出來,故前後二者觀蓮花是完全不同的。前者是為了觀蓮花而觀蓮花,當你把一朵蓮花拚命地想出來,然後又要讓它發光,賦予它立體的感覺,雖然現出來的影相或許可以給你一些許的覺受,但是可以發現到這個影相無法與心靈深處產生共鳴,所以可能還是落在第六識或第七識之作用, 無法在八識田中起作用。

其次,前者蓮花的觀想是沒有根據,憑空捏造的,後者在觀想蓮花時,要同時安住在蓮花三昧中。所以觀想蓮花時,是藉事顯理,代表我們清淨、光明、自在的覺體,藉著蓮花來開展本有;也就是藉著事相來顯示內心的思想、理趣、體證。

人類日常生活的活動 ,都是粗淺的意識在活動,不足以影響第八識,因為它是無始劫以來的記憶庫存,必須進入較深的禪定,才能改變身心,去除八識田中的業垢。如果修行只是為了觀想一個假相,就會發覺到,這是沒有意義,因為那些膚淺的覺受是由外而來的。

密教的手法通常會依據一個理趣,慢慢引導你契入。所以觀想蓮花前,首先要注重在理趣上,整體的覺受。所以,觀想蓮花時,不管觀的清不清楚都沒關係,但至少內心要安住在那一份覺受上,然後起一點念去觀蓮花;當然,這一點念是很輕微的,絲毫不用到任何腦力,是在你身心能夠放鬆的範圍內,所起的一點念。

當功夫純熟時,就能把內心對蓮花的覺受開展出來,如此一來,身心漸漸地融入在蓮花的三昧中,此時已沒有身見了。這是由於身心慢慢地越放鬆,觀想就愈清楚,觀想愈清楚;此刻,就愈能體受這個理趣,因此理趣與事相上的觀想,二者會互相長養;這樣的觀想不是著在蓮花的相上打轉,請注意─整體的覺受,直接安住在蓮花三昧,整體去覺受。觀想清不清楚都沒關係,最重要的是內心放鬆,有那一份光明、清淨的覺受,慢慢深入,這種感覺是整體性的。

什麼是整體的覺受?比如妳到花園,當下花園給你的感覺,這是全部覺受的綜合;在觀想的時候,絕對不可以去分別,對上師所講的理趣,能夠瞭解幾分,就安住在那幾分的覺受上,然後依著方法慢慢修,千萬不要再去分別了。 

 在修法時,要記住從頭到尾統統要放鬆;真正的修行,越專注就要越放鬆,高度的專注,必須要高度的放鬆,切記!切記! 不要誤以為「專注」的觀想,就是集中心念「很用力」的去想,雖然這樣或許可以產生一點效果,但是可能會被綁住,等到某一個程度就修不上去了。

上師所講解的理趣,是用來引導你,應該在修法前就要先瞭解,會讓你可以稍微體受一二;但真正在修法時,就按照口訣修持,觀想蓮花、結手印、誦真言一二,直接就契入蓮花三昧,讓妳整個身心融入裏面。此在密教稱為開顯,把我們自心的某一部分功德,把它開顯出來。所以蓮花三昧就是我們自心的一部分功德,藉這個相把它開顯出來。

密教的方法,以相轉相,然後轉識成智,泯滅諸相才能契入般若空性,是一種善巧方便的手法。在這個過程中,可以讓一切眾生的習氣,在無形中慢慢轉化。這從內心著手是一個根本方法。因為從內心開始轉起,也就是用本尊的三密來轉我們的三業,讓我們能夠契入,這是密教善巧方便之處。

觀想是把握到要領, 契入的感覺則是來自內心深處,自然湧現。若只是為了觀想而觀想,這種靠著外面的假相而得,是無法與內心深處起共鳴,與前者的感覺是不一樣的。所以由內而外開展出來的觀想感覺,會覺得越走越踏實,會知道自己走得對不對,可以自我肯定;若是心外求法的觀想,會覺得難道修行就是為了觀想這些假相,是毫無受用。金剛經說:凡所有相皆是虛幻。只有把握到法要,往內心追求提升,才是自然地達到解脫地的正道。

整理自http://www.wretch.cc/blog/luppine/23825860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阿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