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法門(2)

張大千15  二、靜結(耳根色蘊)。

【經文】所入既寂。動靜二相,了然不生。

(譯文)聽聽聽…心念清淨,別無雜染。外界來來去去的聲響,瞭然於心,但都與己毫無關係,絕不干擾;此刻所聽進來的音聲皆是,清清淨淨寂滅相的情境,卻不臨心。人體內之五根,都屬色蘊。

動相與靜相都是生滅相對法。當心從所緣境返照聞性,所緣境識寂然,一片清明。動的是指那個聲音進入我們的耳朵,此刻因反聞自性而寂然不動,不覺有動相可得,也就是所入既寂,已經解「動結」。到最後是因定慧力增強,這些聲音都安靜下來了,所以變成我們內在是很寧靜的。

到最後連這個內在的聲音沒有了聽到靜相,「了然不生」。此刻念頭動沒有關係,不動也沒有關係;外面打雷地震不算一回事,宇宙毀滅萬籟死寂也不算一回事。動來知道動,靜來知道靜,一切明明瞭了,覺察無失,但心不動,不起念頭。然後便到了「動靜二相,了然不生」階段。亦即是明暗等十二諸有為相,悉皆不生,便破色蘊,而解靜結。

所以說聲音的動靜二相只是相對的現象。若是能知道動,能知道靜,當體即空,一念不生,自然就對了,非常簡單。我們能聽動相與能聽靜相的,不在聲音本身,更不在內不在外,不在中間,無所不在,而心理卻明明白白,沒有動過。動來知道動,靜來知道靜,能知道動與靜的這個沒有動過,生而不生,用而不用。

這就是說:亡掉了聲音,這是亡掉聲塵的動相,動相不能妨礙自己,於是解了聲塵的動結;但動相一除,馬上顯出聲塵的靜相,這是聲塵的靜結。仍是外塵的結縛,必須繼續入流,返觀聞性,來解除掉。

當動相消除不能為礙之後,自然出現靜相,若留戀這個靜相,還是有所著,所以需要更進一步。疑情就是今不住於靜塵,仍是返究能聞靜塵者是誰?即知靜的人是誰。誰?

若心住靜塵,即是聞靜塵,是出流,而不是入流了。若能返聞自己能聞靜塵的聞性,於是靜塵也不能為礙。因此聲塵的動靜二結,一齊解除。故云「動靜二相,了然不生」。
憨山大師在《通議》中,有極精妙的解釋。如下:「六根順流出流外境,故隨情造業。今於耳根思修,則不緣外境。入流者,返流也。謂逆彼業流順出的方向,不馳向外境聲塵,隨情動念,造種種業。相反的是返觀聞性,則不由當前外境的聲塵所起知見,即不為聲塵起心動念,讓聞性現前,塵境遂空,這就是亡所的功夫。這也說明了,非入流不能亡所,非亡所不能入流。
接著大師有云:「若是未觀聞性之前後,以外境有動靜,則聽不出聲。爾今觀聞性寂然,這時在返觀所緣內境的即聞性,是無動靜之相。所以說是『了然不生』。」大師所說的妙諦,引證一段唐代高麗國普照禪師《修心訣》中禪語,來印證。

禪師開示:「入理有許多途徑。我提撥您一個方門,讓您能反聞自性。您有聽到鴉鳴鵲噪的聲音嗎?」生答:「聽到外面有鳥叫聲。」

禪師又問:「您返聞時,有觀察到您的聞性,還有這麼多吵雜的聲塵嗎?」生答:「到了返聞聞性這裡,一切聲,一切分別,都是俱不可得。」

禪師曰:「奇哉!奇哉!此是觀音入理之門。我再問您,請您說說看,這裡一切聲,一切分別,總不可得。既不可得,當下是不是,在虛空中呢?」生答:「原來不空,明明不昧。」

禪師又問:「是怎樣子的不空之體?」生答:「無相貌,所以沒有辦法用世間的語言來形容。」

禪師開示曰:「此是諸佛諸祖壽命,更莫疑也。」

所以若能悟心,了見聞性,不是攝念所成,亦非托外境界,乃是自覺此性本來至靜,寂然無邊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阿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